政府工作报告 -拉斯维加斯棋牌

 
您现在的位置 : 拉斯维加斯棋牌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 > 总结公报 > 

2021年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文章来源:本网  更新时间:2021-03-14 16:07    浏览数:-

字体大小:

保护视力色:

分享到:


江海区十届人大七次会议文件之一


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2139日在江门市江海区

                      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江门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代区长      郑丹辉

                                            


各位代表:

我代表江门高新区管委会、江海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三五”时期及2020年工作回顾


十三五”期间,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1 1 9”工作部署、市委市政府“1 1 5”工作举措和区委区政府“1 1 12”工作任务,抢抓“双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实现大幅跃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五年来,我们奋力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9亿元,比2015年增加10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7.5%,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持续稳定向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1%,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5.6%,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4%,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9.7%。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比重从“十二五”期末2.4:58.9:38.7优化为2:53:45

五年来,我们奋力推进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落地见效,融入“双区”建设开创新局面。产业创新协同发展成效显著,共引入大湾区中心城市优质产业项目超100个,总投资近800亿元,引入优质创新平台超30个,“广深港澳总部江海基地”“广深港澳研发江海转化”等合作格局逐步成型。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扎实推进,新建、改扩建道路38条,共完成交通投资106亿元,总长56公里,分别是“十二五”时期的5倍和4倍,形成城轨、高速路、省道、城市主次干道和水路相互交织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机制“软联通”不断优化,“放管服”“证照分离”“数字政府”深入推进,“四个一”工作机制和“承诺制”“清单制”“委托制”有效实施,项目审批平均提速超1个月。

五年来,我们奋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引领能力实现新突破。创新平台提质增效。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3家;现有新型研发机构、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329家,是“十二五”期末的6倍;共有国家、省级创新创业孵化载体7家,面积50万平方米;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增长到4%以上,远高于全国、全省、全市水平。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5家,是“十二五”期末的8.5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增至61.6%;新增国家“万人计划”人才3人、广东“特支计划”人才2人、硕博士428人、高技能人才1.2万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5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科技金融深度融合。高新区金融中心投入运营,全区科技支行由3家增至7家;建成全省首个园区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率先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实验区暨金融科技产业化基地”创建试点工作。

五年来,我们奋力推进工业立区制造强区,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工业经济优化升级,全区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2.5%16.1%,获评广东省制造业发展优秀县(市、区),成为全省唯一的泛珠三角区域工业和信息化合作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园区。德昌电机、优美科、摩尔电子等一批行业龙头相继建成投产,高端机电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总产值突破30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310家,较“十二五”期末增长45%。技改投资累计完成174.7亿元,年均增长28.9%

五年来,我们奋力推进“三区并进”,城乡面貌展现新形象老城区累计完成城市提质工程163项,总投资约121亿元,高标准建成城央绿廊10公里,成为全市唯一入选省级万里碧道工程的试点项目,一批老旧小区全要素提升成效显著。产城人融合发展区的品牌商业综合体、金融配套、优质学校等相继建成。都市农业生态区绿色发展潜力持续释放,集科技农业、休闲农业、绿色农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农业生态公园和6.4公里长的乡村绿廊建成运营。

五年来,我们奋力推进发展成果共享,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坚决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民生支出年均增长12.4%。年均新增就业、再就业人数超1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社保扩面工作成效显著,基本实现全民医保。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困难(重度)残疾人等四类人群补贴标准均比“十二五”期末提高50%以上。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高标准新建学校7所,推动20所中小学升级扩建,新增公办优质学位1万多个。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走在全市前列,市中心医院江海分院、五邑中医院江海分院实现与总院一体化管理。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建成国家一级文化馆1家、省一级文化站3家、文体广场65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刑事治安警情、刑事立案较“十二五”期末分别下降17.1%28.3%,社会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

五年来,我们奋力推进政府自身建设,治理能力得到新提升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第一议题制度,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持续深化“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政府党组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中央、省委巡视整改措施按要求完成或取得阶段性成效,认真落实区委巡察整改工作。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全面深化,机构改革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审计监督实现全覆盖,基层减负效果明显。

各位代表,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面对世纪罕见的三重严重冲击,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区委的工作要求,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全力以赴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较好完成了区十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3%,均排名全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排名全市第二;城镇登记失业率2.5%;区人大代表票决的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

一、勠力同心、有为应对,疫情防控成效显著

坚决服从总书记、党中央的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把依法防控疫情摆在压倒一切的位置,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闻令而动,精准防控,以最严举措遏制住疫情蔓延。第一时间成立区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迅速落实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措施。及时落实“九个从严”“六个优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等工作部署,全面推行集中隔离、社区排查、流行病学调查“三大硬招”,筑牢严防中高风险地区疫情输入、聚集性疫情发生、境外疫情输入、社区疫情反弹“四道防线”,有效遏制疫情蔓延。

科学救治,加强保障,以最强力量护佑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畅通疑似病例、确诊病例转运救治渠道,7例确诊病例均已治愈出院,连续13个月无本地新增确诊病例,医务人员、各类专班工作人员“零感染”。成立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流行病学调查应急队伍,完成发热门诊(诊室)的规范建设和符合生物安全二级以上标准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建设。

团结一心,齐心抗疫,以最广范围构建全面防控大格局。构建以党员为骨干、志愿者和群众广泛参与的四级疫情防控体系,1453名网格员投入疫情防控工作,73个三人小组累计排查和防控重点人员964批、6245人次。疫情发生以来,我区各行各业涌现了许多先进典型。区内40家企业为湖北等地提供应急防疫物资及生产设备,出色完成应急物资保障工作;17家企业分别受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专门致谢和省、市表扬;2人获得省级先进个人称号,26人次和14个单位、党组织获市表彰。

平凡铸就伟大,每个人都了不起!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以及大力支持我区抗疫工作的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新闻工作者、企事业单位职工、工程建设者、志愿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党员干部、社会各界人士、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精准施策、提质增效,经济运行逆势增长

采取超常规举措、以超常规力度,落实“六稳”“六保”工作,扎实推进“双统筹”,奋力夺取“双胜利”。

工业和投资量质齐升。落实各级领导干部挂钩联系企业制度,出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黄金六条”,兑现复工复产、创业稳岗、产业发展等扶持资金超3.3亿元,企业减税降费8.8亿元,全市最早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点项目100%复工复产。完成工业投资54.9亿元,增长10.6%6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增加值增长18.2%。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年新增技改项目87个,总投资43.9亿元。开展“以投资论英雄”活动,推动103个优质项目集中动工(投产),投资总额超212亿元。省、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72%133%,均排名全市第一。其中,联升5g传导材料、上海通用机器人、骏鼎达特种材料等项目通过“容缺审批”“投资承诺制”实现“摘牌即动工”,再次刷新项目落地的“高新速度”。

外经贸和消费加快恢复。落实稳外资外贸34项措施,积极搭建外经贸大平台,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1.8%。引进菜鸟等大型优质跨境电商企业,推动崇达电路板成为全市唯一海关aeo高级认证的企业,8家企业纳入商务部防疫医疗物资出口“白名单”。新建“彩虹方块创意园”“水岸夜市”等消费空间,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出台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汽车市场消费升级,促进消费回补。

财政和金融运行健康平稳。积极推进“数字财政”改革,在全省首个上线运行“数字财政”系统。获得地方政府专项债券5.7亿元和抗疫特别国债5100万元。全年金融业税收超1亿元,较2019年翻一番。31家金融机构入驻高新区金融中心,华润银行江门分行、工商银行江港澳跨境金融服务联络处、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江门第一分公司等金融机构相继开业。获批成立全市首家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推动3家企业成功上市,其中奇德新材料成为全市首家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企业。

三、主动对接、质量为上,发展根基不断夯实

抢抓“双区”建设机遇,深化与大湾区中心城市产业协作、创新协同、软硬联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招商引资再创佳绩。落实“招商引资项目提质年”行动,瞄准大湾区中心城市开展精准招商。全年引进超亿元项目37个,投资总额超175亿元,其中投资20亿元以上项目3个,项目总数和投资总额实现“双增长”,投资强度、年创税率和容积率均为全市最高水平。优化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盘活低效土地近400亩、低效厂房约4万平方米,推动4个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

创新能力全面增强。主动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大力培育高成长性企业,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累计313家企业进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科技载体提质升级,新增省级众创空间2家,南方职业学院大学科技园成为全市首家省级大学科技园。成功引入投资额超20亿元的网驿·江门智造科技港,高新创智城、产业加速园二期、粤湾云谷等相继投入使用。人才引育力度加大,发放各类人才项目补助补贴超2200万元,新增硕博士85人,新增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博士工作站1家。新增一家科技支行和一支创业投资基金,139家次科技企业通过市、区两级贴息获得银行贷款超11亿元。全国首家高新区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成功举办2020广东创新挑战赛(江门赛区)和全省首个县级区域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

硬联通”深入推进实施交通大会战项目19个,完成投资9.2亿元。江门高新港首期建成启用,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内河智慧港口。深茂铁路江海段前期工作扎实推进,中江高速扩建项目(江海段)动工建设,将与深中通道同步建成。南山路和五邑路主线已通车,连海路、礼乐路、礼东路等一大批城市主次干道建成投入使用,十纵六横的交通网络基本成形。

软联通”持续优化。“湾区通”工程、商事登记“离岸受理”有效推进,创新“船边直提”等通关措施,大幅压缩进出口通关时间。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深化,“微信办照”最快6分钟通过审批,开办企业手续1个工作日全部办结,办结时间压缩75%。新登记市场主体1.2万户,增长80.3%。依申请类事项基本实现“一次办、网上办、马上办、就近办”四个100%。“减证便民”专项工作深入推进,基层办事提交证明量降低90%以上。在全市首创政府工程项目招投标“评定分离”改革,围标串标、工程建设成本高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化解,为全市创造了经验。

四、突出特色、统筹兼顾,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明显提升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着力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全力打造高品质生产生活空间。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儿童公园、江海云道、城市阳台相继投入使用,下沙公园和儿童防疫服务中心釜山中心、下沙中心、茶庵中心建成开放。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龙溪湖阅读中心和时尚运动中心等优质公共设施成为全市文化新地标。油湾片区、联星村级工业园改造等城市更新改造工程顺利启动。仁美、中福、蓬苑等10个老旧小区全要素提升取得显著成效,永康、富田等8个口袋公园建成,全区新增停车位2万多个。环卫一体化改革稳步推进,在全市率先实现全域全要素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基本建成。

乡村振兴亮点纷呈。连续两年代表江门市参加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获粤西片区第一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推进,整改“廊道”范围农田看护房超1100间,清拆田间乱搭窝棚30多万平方米。48个村(居)提前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彩虹村”“缤纷英南”、石鹤利社区等多个村(居)成为美丽乡村新名片。西江碧道和礼乐河碧道开工建设,累计完成碧道工程28.2公里,有望提前4年超额完成省的任务要求。省下达的“四好农村路”建设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房地一体”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工作有序推进。

三大攻坚战成果丰硕。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效果明显,完成国有“僵尸企业”处置和国企退休人员社会化工作,政府债务和隐性债务风险有序化解。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退出,扶贫协作广西大新县实现脱贫“摘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pm2.5指标浓度降至历史最好水平。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在全市率先开启河湖物业化管理,地表水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和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均达100%,麻园河、龙溪河、马鬃沙河、礼乐中心河等实现“河清岸绿景美”。按时保质完成国务院督导的2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任务,成功获评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

五、积极作为、共治共享,民生福祉日益增进

提升政府服务效能,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民生事业持续改善。2020年全区民生投入13.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城镇新增就业5540人,“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成效明显。基本养老、医疗和住房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低保、特困人员等群体实现应保尽保。全市首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正式启用,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逐步成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质量提高。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江门一中附属实验学校、景贤初中和江门一中附小3所品牌学校竣工落成,新增优质公办学位4600多个。新建公办幼儿园2所,学前教育“5080”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医疗服务供给不断优化,建成全市唯一的国家标准化代谢病疾病管理中心,投资33亿元的高水平三甲医院市中心医院新院区项目动工建设,2家区级医院住院大楼完成医疗环境升级,3个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中医馆建设,32个村级卫生站升级改造全面展开。

基层治理纵深推进。以全国首批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为抓手,打造英南村、江翠社区等一批社区治理示范村(社区),获得民政部高度肯定。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和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分别获评全国示范型单位和广东省五星级示范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显著,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食品药品、防灾减灾和消防安全等领域的形势平稳。连续4年获得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市、区)称号。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顺利开展。

政府建设不断加强。持续抓好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实施法治江海“十三条”,全省首创“行政检察行政执法监督”的行政执法联合案卷评查模式,“两法衔接”和行政执法“两平台”建设加快。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的监督,共办理各级建议提案429件,满意率均达100%。侨务、外事、台港澳、民族、宗教、人防、打私、妇女儿童、残疾人、地方志等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十三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根本在于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关键在于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区人大、区政协的大力支持和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的关心帮助,以及全区干部群众、广大企业家、海内外投资者建设者的共同努力!在此,向参与、支持和关心我区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首过去,我们豪情满怀,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有待夯实。经济总量偏小,区域发展空间不足。支柱产业龙头带动作用仍需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二是区域创新能力有待提升。高端创新人才不足,科研成果转化较少,科技服务体系尚需完善,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偏弱。三是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有待加强。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偏低,基础设施配套仍需完善。四是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有待改善,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存在薄弱环节。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十四五”时期的目标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做好“十四五”时期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市委的部署,根据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区政府编制了《江门市江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以二三五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全力推动各项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左右,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经济质量明显提升,夯实全面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积极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举全区之力融入“双区”建设,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1 1 9工作部署、市委市政府“1 1 5工作举措和区委区政府“1 1 12工作任务,坚持工业立区、制造强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努力把我区打造成创新型经济主导的高水平高新区,为全市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为全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贡献高新(江海)力量。

实现“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积极服务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充分发挥产业和区位优势,注重需求侧管理,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打造内需增长新引擎。力争“十四五”时期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1600亿元、工业投资超640亿元、交通投资超200亿元。

二是建设更高水平的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科技创新强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区域协同创新相互促进。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全链条孵化培育体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和培育,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三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西翼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壮大“3 3”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扎实发展六大产业核心基地,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提升产业平台承载力和质量效益。促进现代服务业优化发展,推进珠西产业金融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四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翼区域协调发展样板区。抓住“双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强化与大湾区中心城市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营商环境“软联通”,全面参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建设。加快推进“三区并进”,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品质提升,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五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和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建立居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推动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健康江海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绿色发展引领区。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六是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坚决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全面推进依法治区,保障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人民生命安全、社会公共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江海和法治江海。


2021年工作安排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我们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从讲政治高度认识并做好经济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扩大有效投资,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保持正增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新增就业54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以“双区”建设为牵引,铸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始终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纲举目张的大事,立足全省改革发展大局,全力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助推高质量发展。

深化协同发展。加强与广深港澳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等领域的合作,高标准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加快构建“广深总部江海基地”“广深研发江海制造”产业协同发展体系,推动我区产业嵌入大湾区中心城市产业链和价值链。推进新型研发机构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吸引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机构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加快江门“侨梦苑”核心区建设,升级“侨之家”综合服务中心,加大侨资侨智招引力度,扶持重点侨资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打造华侨华人创新产业集聚区。

强化内联外通。持续打好“交通大会战”,力争全年完成投资超10亿元。继续完善江门高新港的基础设施和交通配套,谋划二期建设,加强与盐田港、南沙港、高栏港等对接,打造国内一流现代内河港口和大湾区西翼物流枢纽门户。积极配合深茂铁路江海段、中江高速扩建(含外海至睦洲支线)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提升联接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等重要通道的便利度。加快推进白水带大道至金瓯路路段建设,力争金瓯路西延线和船厂跨江通道两大项目在上半年动工,谋划建设连海路南延线,解决城市交通堵点问题。

优化营商环境。学习借鉴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先进经验,主动对接深圳经济特区27条改革措施和40条首批授权事项,奋力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区域之一。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大力实施“湾区通”工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综合窗口业务通办,促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人员往来便利化。推进“证照分离”全覆盖试点改革,在“告知承诺”改革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推行市场退出便利化改革,加快实现注销“掌上办”。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标准化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开展政务数据普查,完善基础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推进智慧城市和智慧园区建设。优化企业服务,持续深化“评定分离”改革成效,为全市建设工程招投标领域改革提供经验。深入开展“暖企业、促投资”行动,兑现落实惠企政策,及时为企业解决用工、用地、用电、用气等困难。弘扬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支持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

二、坚持以创新引领为核心,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持续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加强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深入实施制造业主体立柱行动和“小升高、高升规”行动,加强重点企业成长监测,力争培育10亿元以上企业10家、“小升规”企业20家以上,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深化科创平台建设。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力争引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2个以上。加快高新创智城、网驿·江门智造科技港、电子信息产业港等科技综合体建设,高标准打造金瓯路“创新创业大道”。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支持重点企业与高校院所建设一批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优势领域建设专业孵化器。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升级,做实做强江门大健康国际创新研究院、泛亚生物研究院。加强江门市珠西科技产业创新服务中心和高新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为江门及珠三角地区企业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公共服务。

落实“人才强区”战略。深入实施“高新英才”计划和百名博(硕)士引育工程,充分发挥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珠西先进产业优秀人才创业创新园等平台作用,引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家、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加强高技能人才引进培育,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新型学徒培训和重点群体技能培训,推进职业技能等级企业自主认定和社会化认定。优化人才政策,落实区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和人才服务专员制度,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做大做强“科技杯”“乐业五邑”等创新创业大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品牌赛事。

三、坚持以工业立区、制造强区为根本,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西翼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培育产业新动能中塑造新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做强产业集群“壮筋骨”。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工作部署,推进市委市政府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加快推进以德昌电机、优美科、摩尔电子为“链主”的三大产业链项目建设,带动高端机电装备、新材料和新一代电子信息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推进金多多、贝尔斯顿、乐的美等项目建设,优化提升大健康、智能家电、智慧照明等产业。大力发展制造业总部经济,争取引进区域性综合型总部、研发总部。围绕产业集群补链强链延链控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在引进投资超50亿元项目上取得突破。突出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鼓励和支持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推动45家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机器人应用,推动20家以上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突出5g产业赋能制造业发展,支持企业打造5g智慧工厂。

建强产业园区“提效能”。扎实推进高端机电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产业园、大健康产业基地、智能智造产业基地等六个产业核心基地建设。协同新会睦洲、三江共建产业配套基地,打造“总部经济区新兴产业集群产业服务配套”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全面提高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和园区综合效益,加快推动12个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持续开展清洁生产,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支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创新园区管理机制和投资运营模式,完善园区及周边区域生活、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增强产业金融“稳支撑”。以建设珠江西岸产业金融综合改革示范区为目标,以高新区金融中心为主阵地,加大金融机构引进力度,形成涵盖银行、证券、保险、担保的金融服务体系。引进广东股权交易中心江门运营中心,推动全市首家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加快投入运营,做好“信易贷”平台推广,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投融资体系。深入实施“金种子”三年行动,加强企业上市辅导,利用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坚持以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为目标,激发内外联动发展潜力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和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畅通双循环关键节点,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赢得先机、占得主动。

抓牢有效投资关键点。深入推进“工业项目建设提速年”行动,实现每季度动工(投产)一批工业项目。实施新基建行动计划,重点加大对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参与重大项目投融资“金舱”对接,破解基础设施、城市更新等项目资金难题。加大国企改革力度,增强国有企业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运营能力。

挖掘消费升级潜力点。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持续提升江海广场、演艺中心、麻园片区和下沙片区商业功能,加快推进夜间经济重点集聚区及10个夜间经济示范项目建设。巩固提升汽车、房地产等大宗消费,进一步促进商产文旅等多种消费业态联动,策划推出一批有集中度、显示度的主题营销活动,提振消费活力。强化市场秩序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培育对外开放增长点。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实施和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签订的政策机遇,用好广交会、“江港澳”展览合作平台和“关地企”直通车机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推动江海产品更好走出去。积极参与中国(江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扩大全区保税物流和跨境电商进出口。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引进一批高质量、强带动的外资项目,大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五、坚持以提高发展平衡性协调性为导向,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以更大投入、更精准措施,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翼区域协调发展样板区。

大力推进江海版“三区并进”。老城区聚焦出新出彩、焕发活力。加快推进城央绿廊沿线油湾、金溪、下沙、纸厂、船厂等片区的城市更新改造。加快启动麻园特色小城镇建设,积极谋划江海云道二期工程。完善儿童公园配套,加快建成儿童特色酒店。加快推动新中、竹苑社区等6个老旧小区微改造,加强农贸市场及周边创文整改综合治理工作。产城人融合发展区聚焦做大做强、提升城市能级。推进总部科技园二期和明泰广场、东汇城建设,确保万达广场6月份满铺开业,力争高新区金融中心b7月份投入运营。持续完善产业新城的基础配套,高标准推进东海路全要素提升和龙溪绿色生态景观中轴建设,启动港澳客运码头片区建设,高水平打造通江达海的“江海门户”。都市农业生态区聚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农业生态公园、乡村绿廊为牵引,积极打造城乡居民休闲运动的好去处,带动农民致富、农业增收。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发展富民兴村产业,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高水平建设“一村一品”,打造具有江海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开展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示范片创建,促进土地连片流转、适度规模、集约经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严防死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切实保障粮食安全。落实粮食节约行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进“廊道”“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点等项目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培育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打造3个美丽乡村示范片。深化扶贫改革,建立健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对口帮扶工作。

稳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积极参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大力推进美丽江海建设。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系统推进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持续推动能源结构优化,降低碳排放强度,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推进市政排水系统整治和污水管网建设维护工程,提高污水处理效率。高水平推进万里碧道建设,年内完成江门水道下沙至船厂段、西江外海段、礼乐河段等20公里长的碧道建设。深化环卫一体化改革,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筑牢民生发展基石

全面增进民生福祉,让全区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拓宽就业增收渠道。落实援企稳岗促就业政策,健全企业用工监测机制,加强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贫困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加大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力度。深化创业带动就业,深入开展“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持续推进根治欠薪行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加快推动全国知名重点品牌中学落地建设,规划启动油湾、头、江海门户等片区的学校建设。持续推进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工程,大力引进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师范院校毕业优秀教师。创新教研管理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研深度融合。推进学前教育扩容提质工程,扩大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总量,改善办学条件,建设区域学前教育品牌。支持和规范民办学校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加强健康江海建设。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筑牢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工作体系,加强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场所疫情防控工作,提高医疗救治、物资保障、核酸检测和隔离保障能力。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对标国际一流的建设和服务理念,加快建设高水平三甲医院。深化医联体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专科。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增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深入落实分级诊疗政策。加快推进疾病防控队伍建设,努力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专业化、科学化水平。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挖掘陈伯坛等中医大师的史迹,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育。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规划,健全妇幼保健服务体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配合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企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等重点改革工作。加强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困难(重度)残疾人等四类人群的生活保障,关注低收入群体生活。推进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深度融合,推动养老服务机构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实施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实现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100%覆盖,推进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和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完善双拥工作长效机制,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开展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能力提升行动。

完善公共文化配套。加快修缮陈少白故居,运营好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和龙溪湖阅读中心等文体设施,建设一批“口袋公园”,建成“十分钟文化圈”和“十五分钟体育生活圈”。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提升葡萄音乐节、龙狮文化节、龙舟节等江海特色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健全文明城市创建常态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水平。

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化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成果,加大村(居)民议事会制度的推广力度,创新村(居)民积分管理方式。全面加强特种设备、食品、药品、工业产品的监管,进一步扩大监督性快检市场覆盖面。持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推动“大应急”体系建设,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化统筹规划和重要物资保障,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

做好上述民生工作,必须加大民生投入,今年财政安排民生支出14.4亿元,增长7.3%,切实保基本民生和保基层运转。抓好省、市、区十件民生实事和民生“微实事”落实,切实解决好群众普遍关注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继续做好侨务、外事、台港澳、统计、民族、宗教、人防、打私、地方志等工作。

各位代表!开启新征程,展现新担当,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将持续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加强政府系统意识形态工作,自觉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政府工作全过程、各领域。持续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入贯彻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完善政务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支持全省唯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主动向区政协通报情况,不断提高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的办理质量。支持区监委和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工作。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加强政府系统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增强“八项本领”、提高“七种能力”,努力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行家里手。持续加强廉洁政府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过紧日子。突出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深入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十四五”时期的发展蓝图和今年的施工图已经绘就,奋进正当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努力把我区打造成创新型经济主导的高水平高新区,为江门建设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直线 5直线 4海区十届人大七次会议秘书处                202135

31



网站地图